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4-11-17 19:42 编辑
临窗悬赏翻译“述而不作”,提到部编先生醉笑,醉某无视。
因为他悬赏之标的是,必须符合他的答案。你是精神病人思路广,弱智儿童欢乐多,我猜不到你的答案。况醉某乃堂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去猜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奇葩答案?
在此,部编先生表述一下对此文的解读。
原句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的翻译和理解,前人早有定论:述,陈述,阐述。作,创造。述而不作,体现孔子的学术态度和教育思想。
临窗把述而不作的作, 解读为“造作”,矫揉造作。述而不作,意思说孔子自己只陈述,不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自然,做作。
一、“述而不作”的句式是“A而不B”,是文言文常用的一种句式,《论语》中就有很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不一一列举。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①A而不B,A/B一般为动词,表述两张做法;
②A而不B,A与B 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要么相反,要么相承。
临窗的解读,没有注意到语言的内在逻辑。述而不作,如果是陈述不造作,陈述与造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说的是孔子主张只陈述前人的思想,自己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前人的文化智慧。
“不作”与“好古”互为因果,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治学原则。
把“作”理解成“造作”,就太突兀了,不仅跟“述”无法建立联系,跟后面的“信而好古”也是前言不搭后语。在“信而好古”的语境下,孔子怎么会说到自己治学“造作”不“造作”呢?
再联系下文,《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进一步提出反对“自我创造”。孔子说:大概有那种自己明明不懂还要妄自创新的人,我不是这样的。
这句话跟前文“述而不作”是前后承接的,这里的“作”可以解释成“造作”吗?显然不能。
临窗的问题就是脱离语境,异想天开,只顾标新立异,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说的就是临窗这种人。
三、知人论世,联系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认为当时的社会“礼乐崩坏”,所以孔子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所以孔子并不提倡自己创造、创新思想主张,而是力求恢复周王朝的礼制。他认为克己复礼就足够了,不需要自己创造什么新思想。
这跟“造作”有什么关系呢。
四、从汉语的发展演变角度说,先秦时代,“作”没有“造作”的意思。
造作,就是做作。古代表示“造作”的词是“矫輮”,矫,把弯曲的弄直;輮,把直的弄弯。《易经·说卦》:为矫輮,为弓轮(一说为引轮)比喻不自然地故意做作。
“做作”是后来才出现的词。。做字是“作”后出的分别字,用来取代“作”的一部分意义。
先秦时期,不会用“作”来表示“做作”,做作的意思在于“做”。
把孔子述而不作的“作”理解为“造作”,其荒谬程度,相当于把先秦的“车”,翻译成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