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1896-1973),安徽合肥人,1923年-1928年期间在美国留学,数学博士毕业归国。在清华、复旦、西南联大担任数学教授职务,学生有华罗庚、陈省生这样的大数学家;杨振宁的母亲则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裹脚妇女。
1957年,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了全球名人,华人的骄傲;1962年,杨振宁邀请父母在日内瓦见面。杨振宁有一段描写,看得我噗呲一笑。
原文:“记得1962年我们住在Route de Florissant,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那时还没有制成原子弹,父亲也不知道中国已在研制原子弹)。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从前……今天……正说得高兴,母亲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排队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父亲很生气,说她专门扯他的后腿,给儿子错误的印象,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我为什么笑了?而且是毫不犹豫的笑了出来,因为杨振宁父母亲的辩论,切切实实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国人吵闹的两派人。
杨武之持有的是历史视觉,看的是历史变迁,看的是宏观历史进程。他经历的中国是丧权辱国、抗日战争、没有治理、国人信心尽失的历史阶段。在中国民族最黑暗的阶段中,中国人对未来完全是缺乏构想和勇气的,想鲁迅这样的人,尚且提议取消中文,可见那种绝望的心境。1962年,中国确实刚刚经历完大跃进带来的大饥荒,但是在他的历史视觉里,那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是民族没有希望。而新中国已经给中国民族带来了希望。
杨母却没有这样的历史视觉,也没有什么宏观概念,她只有眼前的困难。买两块豆腐都要排队三小时,这样的生活有什么好的呢?你说她说得错吗?也不错。但是她缺乏宏观。
杨武之是特别爱国的人。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杨振宁在香港,亲身参与了回归。他写文说:如果父亲还活着,看到香港从英国人手里拿回来,那该是多大的安慰。
杨振宁现在还活着,已经103岁了。他在1998年预计中国在21世纪中,中国会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强国。今天的中国,应该足够让他骄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