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2-12 19:09 编辑
“咋想起来喊我吃早餐的?”儿子一脸懵懂坐上餐桌。
元宵节,过大年,“年”的圆满。除了这,还能为啥?笑嘻嘻看他:“‘棒棒会’最后一场,本地的‘年’就算收尾了。你去不?”
儿子一脸愁苦,说:“这些日子陪你们,我膝盖都走痛了。街溜子不好当啊……”
笑得我。
转头跟先生商量:“要不,就饶了儿子吧。”先生颇为傲娇,嗯哼了一声,不置可否,算某种意义的妥协了。
又把我给笑得不行。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家先生愈发在意年俗。亲友间的聚聚聚抛开不谈,单是庙会就逛了很多场:比如,大年三十的“火把场”,大年初一的“游百病”,破五、上九和十五的“棒棒会”。
他还意犹未尽,颇为遗憾地说,周边的庙会怎不错开日子?如此就不会分身乏术了啊,这一家逛完了,再逛那一家,哪一天都不闲着……
搞笑不,怎么错开?给我和儿子整不会了,就。
哪一处的“庙市”或“节场”,不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间活动遗留下来的?自然都是各选传统“正日子”,只现代交通工具发达了,坐地日行八万里,才显得略有些冲突感而已。
再则说,我私心里巴不得庙会少些。
我和儿子虽竭力配合,让先生尽享天伦之乐,奈何马不停蹄累够呛,体力和耐力跟不上。嘘,千万不能跟先生流露。否则,回头又瞪着我,满脸“你太无情,太冷漠,儿子让你带坏了”的不赞同。
车,是进不去的,早早撂在了外面。进入市集前,先生在猜人流量,说,估计会不如初一、初五、上九吧?我跟他的理解恰好相反,说年节期的最后一场庙会,难保不出现“报复性”潮流。
如我所料。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想起一个词:万人空巷。
原本想拍几张盛况分享的。顺人流,都是后脑勺,拍出来角度就奇怪;逆人流吧,估计都没法站稳,而况手机能否捏得住,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索性收了念头,只乖乖伸手给先生,紧贴着他亦步亦趋,偶尔伸长脖子,看看玲琅满目的各类花草、果木,竹编、农具,糕点、吃食,及其他小商品等。时不时跟先生闲扯几句,比如:“棉花糖做的太花哨,跟艺术品似的,谁还舍得下嘴啃?”
先生就笑话我,说:“从前上街吃到下街的,倒是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了。”
这话说的,老年人一枚了,能跟从前相提并论么?何况每逢佳节胖十斤,再不收敛点儿,开学了怎么面对江东同事?我也很委屈好不好。
接到儿子电话,有些意外,他说,我赶车来了。是百般矛盾、纠结、权衡之后,终究打算把“孝子”形象经营到底了?可怜的娃,我咋这么同情呢?哈!
好在信号塔新增了,虽有些断续、卡顿,到底联系上了,不似从前“每逢会期失音讯”,回合的时候,儿子笑意盈盈,不无得意说:“你们儿子我够有意思了吧?!”
再后来是跟姐联络。传统庙会,十里八乡都会奔赴的。我母亲、妹子她们早一步出门,估计跟我姐会师了。我家先生提醒我:“你电话在响。”
我就奇怪,熙攘和喧嚣里,说的,唱的,笑的,闹的,吆喝的,……这么嘈杂,他咋听出来的?手机严实捂在兜里,我压根儿都没注意到。
先生说:“它跟着我,一路响的,就猜到了。”
服了。
儿子买了臭豆腐、炸小鱼,妹子请吃酸辣粉什么。唇角之前吃出来的燎泡未痊愈,我这又雪上加霜了?儿子说:“管它呢,过完年,再慢慢养吧。”
好大儿,你简直是老娘的知音,分分钟解套、解困的那种啊!
游园活动,曲艺表演,我都感兴趣的。先生就说,游园、川剧啥的,你哪看不到?算了,夫为妻纲,就以他的意志为准,欢欢喜喜返程吧。
我买了些什么呢?一个按摩鼻梁的,一个花椒脖枕,还淘了本旧书《人间烟火》,梁晓声的。
这个“年”,是准备落幕了。今晚,该有最美的人间烟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