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2-21 11:17 编辑
都知道雨水节吧?二十四节气之一。然,在本地(或说是南方),这一天有个特别的习俗:给丈人、丈母娘送罐罐肉。
罐罐肉,顾名思义,是用罐罐炖好的“肉”,要么是蹄膀,要么是猪蹄,听起来就挺馋人的。基本而言,是炖好的肉,连装肉的罐子,一并给丈人、丈母奉送上。
除了罐罐肉,4-8把挂面等常规礼物外,通常还得配两把竹椅子。最开始是叮叮猫椅子,就是有靠背没有扶手的那种,后来慢慢变成大圈椅了,也有听说升级为沙滩椅的(我有个男同学某一年给丈母娘家送的,还跟我得瑟了好久来着)。再用长长的红丝带把两把椅子缠绕捆绑起来,看着喜庆又吉祥,大概有添福添寿的寓意吧?沿途上,左邻右舍便都啧啧称叹,或艳羡,说瞧着,瞧着,谁谁谁家的女婿又来送雨水节了。
装肉的“罐罐”在乡村还有个特别的用处:为了存着装“老钱”,父母百年之后,要放入棺材,一并埋入土里的。
我这人吧打小就叛逆,总觉这些个繁文缛节,多少有点盘剥“外嫁女儿”的意思。
你想啊,若是跟夫家关系不好,又没有独立经济能力,还得每年张罗送这个节,那个节,包括“罐罐肉”什么的,在贫寒家庭里算大笔开支了吧?那得多为难女儿家啊。
我就曾开玩笑揶揄说,像我婆婆妈这种只生了儿子的,是不是就没资格装“老钱”了?说到底人家儿子跟我压根儿没区别,都是从原生家庭独立出来,另外组织了个小家庭的,逢年过节都紧着我的娘家,却把人家的父母撂在一边,这显失公平的旧习俗,有多少遵守的必要?
我母亲常常为此恼恨我,责我书读得越多越反动,说老祖宗的规矩我不遵守就算了,还整天唧唧歪歪的,就不担心天打五雷轰么。我自然嗤之以鼻,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就离个经叛个道牙尖嘴利而已,又不是不奉养父母,天下坏人坏事何其多,没见天道啊雷什么的出面轰几次呢。
叛逆归叛逆,嫌弃归嫌弃,能遵守的话,我也是可以的。只“雨水节”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只偶尔撞在年节或周末里,我又恰好没有给忘记的话……说真的,马不停蹄地忙,工作啊生活什么,哪能随时记住这些?
好在又有相关说辞,新女婿连送三年就可不再刻意,我也就顺其自然、顺水推舟,渐渐把“雨水节”这事儿给放下了。
闲扯至此,特别表扬一下我姐:她跟我可不一样,她是传统习俗的坚定拥护者。只要没什么特殊情况,每年雨水节的罐罐肉肯定会准时送到我妈那儿。表扬归表扬我可没打算跟风我姐的“孝心无价”。反正她送她的,我自欺欺人假装不晓得,再说了我脸皮够厚,也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但,今年情况确实有点特殊了:拆迁过渡期我母亲随妹子来了我家,我姐偏偏又因了要照顾小孙孙提前一周就送“罐罐肉”——恰好赶在年节期间。这,分明是将了我一军:雨水节习俗,我遵守呢,遵守呢,还是遵守呢?
默念很多遍:记得买罐罐肉啊!
然,开学伊始,晕头转向,就……又给忘记了。
时间前移,到周二晚上:
晚自习回家,大家伙儿都还没歇下,自然而然闲聊几句。不知何故我想起来问先生,今天多少号了?先生立马拿手机出来查日历。妹夫接过话题,说好像是18号吧?我母亲在一边,悠悠然插话,说,多少号呢我是不晓得的,我就晓得是送罐罐肉的日子。
完了,怎么感觉有被内涵到?或许我母亲说者无心,架不住我听者有意啊!我这什么破记性?明明想了又想的,都能给忽略了?妥妥的渣女特质啊!说来也好笑,我母亲年纪大了,记忆力越来越差,前一刻刚吃了鸡蛋,下一刻就问“我吃了吗”,可令人倍感神奇的是,她偏记得女儿们“该”送礼的日子,比如端午啊中秋,过生啊拜年什么的,再如送罐罐肉这事儿。
本土流行一首民谣,表达老人对女儿的期盼,抑或不满情绪的,我母亲想起来,就会念叨给我们听听:挂面兜兜缎子鞋,天晴下雨都要来;若是等不来,关上门补破鞋……很好玩,也好笑。
这两天工作渐渐理顺了,有闲工夫思虑雨水节这事儿。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我确实欠母亲太多,何止一个罐罐肉呢?如此一寻思,好像特别不孝?嘿嘿。看来有必要找个时间,把这罐罐肉给补上?
要不,就这个星期天?周六确实不行,要赴同事儿子的婚宴呢,……这马不停蹄的日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