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5-13 11:28 编辑
总觉得公公是故意的,至少潜意识里有诉说委屈,寻求同盟军支持或青天大老爷做主的意思。不然呢,怎么理解每次儿子媳妇回家,他都能赶上无缝衔接控诉婆婆妈的诸多“恶行”?
譬如:明明是“母亲节”,又赶巧了,提前给婆婆妈过生,公公能在餐桌上怨气十足,提及他被婆婆妈强推销汤圆的不适感。
如此不考虑场合,不合时宜的言行,背后得有多大的冤情?
先生见惯不怪,波澜不惊,说,不爱吃,你就说出来,指望人猜心思,咋想的。
公公不管不顾,继续“不适”话题,比如,汤圆填胃得很啊,一天都不舒服啊,还有婆婆妈第二天竟还煮汤圆什么的。
她给你端来,你就拒绝吃嘛!饿一顿又饿不着,再说,哪还找不到吃的?试图缓和氛围,我笑着说,她端一碗,你就吃;她端多少,你就吃多少。哪个晓得你不爱吃?还以为你爱吃的很呢,换了是我的话,第二天该给你端三大碗来。
餐桌上,一片笑声。我先生,我儿子,小叔、侄子,都笑。婆婆妈也笑,但,她耳朵不好使,未必是真听清楚了,或许就附和着笑的。
公公板着脸,没笑。
过了几息,许是想找场子,就辩解说,她都端了来,不吃就浪费了。
咋还没完没了的?
这年月,又不缺吃少穿,担心什么浪费?我没好气抢白,吃了不舒服,不是双重浪费?你总要表达不爱吃,还要多次表达,才能声张你的合理诉求呀!你又不是不晓得,她耳朵背,年纪大,侍候你不周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时候想想,公公也挺可怜的,谁都不乐意站他的立场。
他确乎是腿脚不方便。但,我却觉得,更多是老爷们儿心态:一边指着婆婆妈侍候,另一边又各种嫌弃。问题在于,婆婆妈是真老了。眼睛不好使,耳朵不好使,行动还缓慢,秉性又娇气……难道不更该被怜惜么?!
婆婆妈到底是听明白了,自证清白说,另外煮有饭啊,他没说他要吃,还以为他喜欢汤圆呢!又瞄了一眼公公,发气似的,低声恨恨说,真是的,为好不讨好,以后不拿汤圆给你吃了。
果然,夫妻不睦从来都不是一方的责任。只一辈子磨合,还如此相处,却又是何苦来哉?说好的,“少年夫妻老来伴”呢?
你煮汤圆之前,或者端给他之前,不会先问问他,爱不爱吃,要吃几个的吗?先生凑近了婆婆妈,大声询问。
对哦,你怎么想起来每天清早煮汤圆?既不逢年又不过节的,我也参与话题,进一步询问。须知,无论是从健康、胃肠道消化,还是咀嚼和吞咽来说,老年人都不适合多吃汤圆,尤其是早餐吃汤圆。
都说,汤圆有营养啊。
婆婆妈一句话,差点没跌破我的眼镜。她还有理有据振振有词,提及从前逢年过节能吃到一碗汤圆是近乎地主家餐桌上的奢侈。
……我的那个天啊!还得跟婆婆妈普及饮食常识,连同时代造就的认知偏差。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公公明白:有什么诉求,须清晰表达,而不是积压在心,再到总爆发。
这个话题还没解决完,公公又另立一案:要纠查婆婆妈晚睡的滋扰。
作息时间不一致,这个可以理解,婆婆妈耳朵背,弄出很大动静不说,她有时哼着曲子往返——这,谁受得了啊?虽然两位老人是分房间的,但,统共就这么大个院子,没法子消音不是。
我们便又劝婆婆妈体谅公公,说,大半夜的,你不睡,也别走来走去的啊,尤其是还唱什么歌曲?婆婆妈瞪大眼,一脸无辜,说,他白天也睡,晚上也睡,哪有那么多的瞌睡?我又睡不着,周围邻居还散步呢……
得,白调解了。
都说,家和万事兴。我换个角度,想用“顾忌”切入,就语重心长规劝说,你俩这么磕磕绊绊,吵吵闹闹的,容易伤及磁场,整得家宅不宁,做事不顺的呢,就不能为了子孙后代,相互体谅、忍让点儿么?
这一回,俩老忽而默契了,齐齐发声:没吵闹啊,谁吵闹了?都很小声的,顶几句嘴而已。
有点哭笑不得:倒是我的不是,小题大做了?何况都怨声载道,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要跟子女诉苦,指望子女站立场主持公道了,还不是争吵,请问,什么才是争吵?
先生看了我一眼,不着痕迹摇摇头。我晓得他的意思:算了,几十年都这样,谁也改变不了谁,或许,就是生活小情趣呢。
好吧,埋头扒拉饭菜。
在心底叹息一声:唉,这两老小孩,子女抽空回趟老家,就剩下给他们断公道了,就不能让人省省心么?好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