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嘲讽说:“高隐的阳春白雪,属于书本上的象牙塔套路,高隐于象牙塔中,意气风发,可以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白衣飘飘,翩然出世高人,令人刮目相看。
现实中的高隐呢,依然以象牙塔中形象,摆出出世高人的姿态,东拉一片云,西扯一块雨,意图行云布雨造福人类,可没想到的是,世事全非所愿,处处碰壁,时时窘迫,搞个黄金首版,门前冷落无人问津,门内鸡飞狗跳一刻不宁,没奈何,跑六杂指点江山,奈何分不清前浪后浪,每次均被拍死在沙滩上,死后依然高调宣布其战胜一切的哲学论。
高隐的哲学观点可以熠熠生辉,但高隐的哲学实践,永远是一片狼藉。”
----以上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头头是道。问题是:思想,或者说学识,一旦跟实践有所冲突,一定就是思想的错?而不是社会本身的问题?金子被沙尘埋没,症结在谁那里?俞伯牙除了一个钟子期,世间再无听得懂他琴音的知己。若普天之下无不都是粗俗不堪的下里巴人。这是音乐家自身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本身病了?
高某虽不才,比起历史上某些名人,还是挺幸运的,至少还在安享晚年。像苏格拉底,如此世界闻名的大才,整个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世的时候,照样不因为自己学识终遭处死?这是苏格拉底的学识或者说思想,错了?
明朝大哲李贽,还不一样仕途坎坷,颠沛流离,终生遭受世俗偏见和意识形态权力的双重追杀?这是李贽自己的病症所致?
王安石变法也失败了,一地鸡毛,一片狼籍。理念和实践严重分裂所致。但一点不影响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形象。
还有尼采、梵高之流,终生不被世人发现和理解,以至精神失常中年夭折。这又是谁的耻辱?
要说处处碰壁,时时窘迫,即便你们奉若神明的孔夫子,照样经常被列国诸侯驱逐,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何况我这种小人物?
所以高某本不是了不起的人物,倒是能写出开篇所引那种文字见识的人,恰恰以自己如此不入流的低俗思维,才衬托出高某的高大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