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志 于 2025-8-23 16:43 编辑
ZT。
三十多年前,苏州的旅游商店里,常能听见店员用并不标准的日语高喊一句“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声音并不是随便喊的,而是特意冲着衣着体面、举止间带着异国气息的日本游客喊出的。那时的店员眼光毒辣:喊这句,多半就能把有钱的日本客人拉进来。
八十年代的中国,工业还不发达,外汇主要靠旅游业创造。当时中日关系像初恋一样热络,日本游客数量占了外国入境游客的三分之一。如何吸引日本人来消费,成了各地旅游部门最重要的任务。而苏州天生就占了便宜。
原因很简单:一首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早就被编进了日本中学的课本,几乎人人会背。久而久之,姑苏城和寒山寺在日本人心中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甚至日本境内还出现了“山寨版”的寒山寺。
对很多日本人来说,去中国旅行,首选的目的地就是苏州,因为那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他们在课堂上、在诗句里反复吟诵过的意象。
所以在那个年代的苏州,景区边的小店才会冒出一声声“いらっしゃいませ”。这背后不仅是生意经,更是文化记忆的具象化。日本游客带着诗意的期待而来,中国商贩则凭直觉揣摩出哪句话最能让他们心里一热。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走在苏州的园林或观前街,已经听不到这声日语。原因其实显而易见:日本游客数量少了,再喊也没意义;在苏州常住的日本人,更不会买丝绸扇子、糖人泥塑;而且日本经济三十年来停滞,游客的钱包也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鼓鼓的。
更深一层的变化,则来自中国自身。今天的苏州早已是高楼林立、外企汇聚的现代都市。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和消费水平与世界同步,你已经很难再凭外表判断一个人究竟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那种需要靠一句日语来“精准打击”的年代,已然过去。
(图3、1984年9月27日,来参加中日青年联欢活动的日本女性回国时,与同行的中国青年相拥告别)有趣的是,当日本游客在苏州的身影逐渐减少,另一股“日本力量”却在这座城市里扎了根。九十年代之后,大批日本企业选择在苏州落户。表面上看,是因为苏州靠近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这里既能代表中国江南的传统气质,又展现出开放、进取的姿态。对日本企业来说,苏州既有他们熟悉的文化亲近感,又具备现代化的产业环境。 园区里一条条整洁的道路、一座座工厂和研发中心,背后站着佳能、松下、欧姆龙、TDK……这些日本企业把苏州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桥头堡。而那些当年喊着“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的店员,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几十年后,日本人的身影依旧会大批出现在苏州,只不过不再是拎着相机的游客,而是背着公文包的工程师、带着家眷的驻在员。 从“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到观前街上的叫卖声,再到工业园区里的机器轰鸣声,苏州在日本人心中的形象完成了一次跨越:从诗里的想象,变成现实的生意伙伴。 所以今天回望,当年那句“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的消失,并不是一种落寞,而是时代发展的注脚。它见证了从文化记忆到经济合作的转变。三十年前,日本游客在苏州街头听见熟悉的问候,觉得亲切;三十年后,日本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看到的是一种信赖与依靠。 苏州与日本之间的故事,不该只停留在诗句或商贸的表层,而是要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上。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一声“欢迎光临”的热情,随着时间淡去,而能在更深层次上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