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杂谈 李建军:《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艺术上无新意、内容上无 ...
查看: 30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建军:《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艺术上无新意、内容上无深度的平庸之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6 20: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温馨提示全文4330字)




节选 | 要把真经度与人——从余华作品看北京“实验教科书”的问题
首发 | 《南方文坛》2007第6期
   


      最近看到顾德希主编的新版《语文》教材,我大吃一惊:他们竟然将《许三观卖血记》和《秦腔》这样的艺术性很差、趣味格调很低的劣作选了进来!


  关于选入《许三观卖血记》的理由,编选者是这样解释的:要让学生了解“讲故事”有多种手法,传统的是一种,《许三观卖血记》又是另外一种;主人公把自己的血作为商品,这很值得深思,让学生得以更深层地认识社会。


  在我看来,“编选者”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根据我至少两遍的细致而沉闷的阅读经验,余华这部小说“讲故事”的方法,既不高明,也缺乏独创性;他对人物的描写,简单而粗俗,表现出一种病态的情绪和阴暗的心理。总之,《许三观卖血记》乃是一部艺术上无新意、内容上无深度的平庸之作,既没有艺术上的美感,也没有道德上的诗意,完全不适合中学生阅读,根本不适合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为什么说《许三观卖血记》在艺术上缺乏新意呢?这是因为它的近乎冷酷的“零度叙述”策略,完全来自对法国“新小说”的模仿。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像把人物当做物件和道具的法国“新小说派”一样,余华缺乏写实的耐心,缺乏对人物的爱意和尊重,习惯以僵硬、刻板的方式反复描写机械的动作,而忽略了对人物的心理内容的关注和探索;而从“讲故事”的角度看,余华的小说缺乏情节演进的逻辑感和连续性,而是表现出一种转换和跳跃的任意性,这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给人一种莫明其妙的突兀感和荒诞感。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看,余华的小说过多依赖主观的想象,缺乏充分的事实感和真实感,显得虚假而空洞。


  事实上,追本溯源,法国“新小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很大的文学现象。“新小说”作家嘲笑巴尔扎克、司汤达等十九世纪文学的伟大经验,拒绝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人道主义”的叙述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描写。他们选择了一种“物化主义”的叙事方式,——作者从不关心人物的动机和目的,通过一种反复、象征、夸张的技巧,描写人物的毫无心理内容的动作,表现出对人的一种极其冷漠的态度。这种拿“人”当“物”的写法,一直受到强烈的质疑和批评。而余华几乎从一开始,采取的就是罗伯·格里耶的这种“反小说”的技巧。如果说有创新的话,那就是余华将罗伯·格里耶式的冷漠,发展到了冷酷的程度,使冷酷成为一种稳定的心情态度,甚至成为一种世界观。


  由于余华的作品是对外国小说的中国化组装,由于他的作品表现了西方人想象中的落后的“中国”和愚昧的“中国人”,所以,就像张艺谋的电影一样,余华的小说也很容易获得来自西方的认同和奖赏。法国的《目光》杂志就这样评价《许三观卖血记》:“在这里,我们读到了独一无二、不可缺少的和卓越的想象力。”


  法国《共和报》的评价也不低:“作者以卓越博大的胸怀,以其简洁人道的笔触,讲述了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法国《读书》杂志的赞词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法国人如果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伊凡·伊里奇之死》、《嘉尔曼》、《变形记》和《老人与海》,或者《阿Q正传》、《金锁记》、《棋王》和《黑骏马》,那我们认为他是在严肃地谈论文学,倘若他这样评价余华的小说,我们要说他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或者,简直是在羞辱和挖苦人了。相比之下,比利时的《展望报》的评价就要含蓄一点:“显然,余华是唯一能够以他特殊时代的冷静笔法,讲述了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揆诸事实,这些评价实在是靠不住的:什么叫“独一无二”?这些法国记者如果稍微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学,稍微知道一些“新小说派”的情况,就断断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胡话,因为,余华的写作完全是对法国“新小说”的模仿,根本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卓越想象力”可言。


  由于以上原因,比利时的《展望报》的“唯一”和“冷静”的赞美也是虚假的、无效的。


  其实,余华的小说也属于我在批评贾平凹时所说的那种应该警惕的“消极写作”,因为,它不仅在艺术上是不成熟的,而且,从精神境界和趣味格调上看,它更是令人失望。


  余华的写作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暴力主义倾向。他几乎将写作当做施暴的狂欢。他对描写残忍的行为和血腥的场面,充满一种令人费解的执着和陶醉。鲜血是余华小说最常见的意象,正像他用“鲜血梅花”做小说的题目一样,他常常将“鲜血”描写得像“梅花”一样灿烂,一样美丽。刀和斧等凶器,是余华小说中须臾不可少的道具。说脏话、吐口水、打耳光、互相折磨,是余华小说中人物的日常作业。凡此种种,使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极其消极的阅读印象。


  一切伟大的文学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伟大的伦理现象,或者说,首先意味着对生活的真挚的眷恋、对人们的朴实的爱意。然而,余华的小说在伦理精神上是没有根基的,在价值理念上是虚无和空洞的。这使他只是把他笔下的人物当做物,而不是当做人。那些有时被他拿数字命名的人物没有成长史,尤其没有心理发展史和精神成长史。他们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然后以一种近乎游戏的方式开始说话,开始行动。


  比如,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大约从1948年或1949年开始,许三观一共卖血十次左右,但是,除了第十八章所写的1958年的因为饥饿的卖血和后来为了二乐“回城”送礼的第六次卖血,还有一点社会内容,其它的几次卖血大都属于“做”出来的。尤其那第一次和第三次卖血,几乎完全莫明其妙,许三观看见别人去卖血:“不知道为什么我身上的血也痒起来了”,于是,他就跟着别人一起去卖血了:


  他走去的时候心里想着林芬芳,他觉得林芬芳对他真是好,他去摸她的脚,她让他摸了,他去摸她的大腿根,她让他摸了,他跳起来捏住她的两个奶子,她也让他捏了,他想干什么,她都让他干成了。林芬芳都摔断了腿,还让他干那种事,他把她的腿碰疼了,她只是哼哼哈哈叫了几声。


  作者对人物的情感的描写显然是丑陋的、低俗的,也是简单的、缺乏人性内容的。我们从中看见的,是他一贯的风格和习气:情感冷漠而苍白,想像随意而任性,描写外在而浅薄,语言干瘪而呆板。这实在是一种应该批评的病象,而不是应该学习的榜样,更不应该被推荐给中学生去阅读。我想请教那些编写《语文》教材的专家先生们:你到底要孩子们从这样的作品里学习什么呢?


  令人更为费解的是,余华用了很多的笔墨写卖血的过程,但对人内心的感受却完全采取冷漠的态度,给人的印象是卖血仿佛轻松好玩的事。事实上,就在许三观跟叔叔聊完“卖血”的事情,作者立即就让许三观跟着两个人“走在路上”去卖血。但是,此后从第二章到第十章的六十多页的篇幅里,余华几乎没有涉及任何与“卖血”有关的事象,而是不厌其烦地写许三观如何争风吃醋,写他如何凭着“口袋里的钱”把许玉兰骗到手,写许玉兰如何骂街、如何在产房里放粗口,写许玉兰如何怂恿许三观去杀自己从前的相好:


  许三观,你就容得下别人欺负你的女人……许三观,我求你把何小勇劈了,厨房里的菜刀我昨天还磨过,你去把何小勇劈了。


  因为许三观怀疑一乐是许玉兰和何小勇的孩子,所以,作者利用这一点做足了文章,人物之间你来我往,互相伤害,甚至对孩子,余华也不放过,也要像在《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和《世事如烟》中所设计的那样,让他们互相折磨。二乐因为说一乐是母亲跟别人生的:


  一乐给了二乐一个嘴巴,二乐也哇哇地哭了起来。许三观在屋里听到了,心想一乐这杂种竟然打我的儿子,他跑出去,对准一乐的脸就是一巴掌,把一乐掴到了墙边,他指着一乐说:“小杂种,你爹欺负了我,你还想欺负我儿子。”


  最为恶劣的是,许三观竟然这样教导自己的两个亲生的儿子,要他们替自己报仇:长大了要替我去报复何小勇。你们认识何小勇的两个女儿吗?认识,你们知道何小勇的女儿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只要能认出来就行。你们记住,等你们长大以后,你们去把何小勇的两个女儿强奸了。……


  许三观的两个儿子听说要去强奸何小勇的两个女儿,张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许三观问他们:“你们长大以后做些什么?”两个儿子说:“把何小勇的女儿强奸了。”许三观哈哈哈哈地大笑起来,然后觉得自己可以去卖血了。


  难道,这就是“作者”的“卓越博大的胸怀”吗?这就是“简洁人道的笔触”吗?这就是“精妙绝伦”和“完美结合”吗?这就是“生动感人的故事”吗?事实上,即使在被选入《语文》课本的《许三观卖血记》第二十八章,似乎也看不到什么美好的东西,其中所表现的与其说是人物的“逆来顺受、平静从容的态度”,毋宁说是作者在写作上的一种冷漠而无聊的游戏态度。


  《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冷漠,而且粗俗;不仅不是优秀作品,而且实在是一部趣味低下、庸俗不堪的游戏之作,其中充满了令人恶心的污言秽语,体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无教养、反文化倾向。尽管有人对统计式的实证批评不以为然,但我仍然认为没有什么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了。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许三观卖血记》里的污言秽语,同贾平凹的《怀念狼》和《秦腔》里的粗鄙话语一样多,一样严重,一样令人叹为观止:


  表现“屁股(放屁)”秽语事象至少5次;


  表现“裤裆(裤头、裤衩)”秽语事象至少7次;


  表现“王八蛋(小崽子、狗娘养的)”骂人事象至少18次;


  表现“婊子(妓女、骚女人、破鞋、烂货、下贱女人、骚娘们)”骂人事象至少11次;


  表现“做乌龟(老乌龟)”秽语事象至少12次;表现“强奸”秽语事象至少5次;


  表现“野种”骂人事象至少4次;表现“禽兽不如”骂人事象至少3次。


  可见,《许三观卖血记》不仅艺术上缺乏独创性,而且在趣味上也没有臻达较高的境界,或者,毋宁说,简直就是以粗俗为高雅,以口腔发泄为赏心乐事。低级趣味,这是余华许多作品的严重问题。朱光潜先生说:


  我以为文学本身上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古人有‘嗜痂成癖’的故事,就饮食说,爱吃疮疤是一种低级趣味。在文学上,无论创作或是欣赏,类似‘嗜痂成癖’的毛病很多。


  在创作上,余华就是爱了“不当爱”的东西。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一个真正的士,在做人上,是既不“违情以趋时”,也不“躐径以取容”的。在我看来,编写教材也需要有这样的德性,也需要不为一时的潮流裹挟的定力和守旧的勇气,尤其需要克服盲目趋新求变的心态。换句话说,一个真正负责任的教材编选者,要帮助学生了解、喜爱“虽旧却好”的“真经”,而不是讨好他们,顺着他们心思,把一些“虽新却坏”的“伪经”供上神龛。在教材编写上趋时媚俗,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利惠,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误人子弟的,因而,是断断不可为的。


  立定脚跟勿随顺,要把真经度与人。这既是人们对语文教材编选者的期待和要求,也是一个有良知、负责任的“为人师表者”应该念兹在兹、努力做到的。


  2007年9月4日,北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6 20:24 |只看该作者
貌似李建军还审议过我的入会资格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6 21:23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评,比作品本身都精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作品,所以自古评论出大神,我比较喜欢看点评,给人的视角不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6 23:07 |只看该作者
没觉得许三观卖血记好看。后面还有个兄弟更难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7 07:13 |只看该作者
我没看过余华的作品。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7 07:5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事无巨细,尽收笔底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7 11:37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篇以后,我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以前因为实在看不出一些大名鼎鼎的小说好在哪里,而偏偏又那么多砖家读者说好。我就只能检讨自己一点不懂小说,不懂文学。
现在明白了,原来不是我一点不懂,实际上还是懂一点点的,只是被皇帝的新衣给唬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7 12:26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9-7 11:37
看了这篇以后,我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以前因为实在看不出一些大名鼎鼎的小说好在哪里,而偏偏又那么多砖家 ...

看到高兄也来评论,感觉很好。
我今天有空,难得,我说两句关于小说评论和创作。
完全是自我心得,不代表别人

余华的小说好不好?这个要看在什么环境下创作的以及与谁比。

白面馒头对富人来说,不值一提,对穷苦人家可能就是珍馐美味
富人家的孩子会说,一只白面馒头有什么好吃的?
所以,如果一个评论家站在富人的角度看穷孩子吃馒头而高兴就产生不屑
恐怕我们不能同意,更不能说穷人家的孩子没见识。至少是不能这样讲。因为不道德。
所以评论本身是有环境要求的。

就像把砖家我的小说和余华的对比,然后大笑,你砖家写的那叫什么狗屁玩意。。。
这就不仅不道德了
因为这是对余华的极大不尊重。我一个小白,无所吊谓的。
用我的业余去碰瓷人家专业。。。无知加无耻无疑。
就像,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这算不上武功,这是耍流氓。

余华的创作环境从某种角度看,决定了他的成就大小。
至于技术本身不必苛求,因为天下文章一大抄。
没有人可以独创一门绝技。从莎翁到卡夫卡,从普鲁斯特到伍尔夫,从契诃夫到卡佛,从马尔克斯到莫言,
等等大家的作品中都找到前人的影子。
你没找到只能说明你读得太少。所以技术本身从来不重要。

莫言曾说,他愿用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
因为发现技不如人,同样三千字,人家组织起来就是名作

但成就作家的伟大,技术是很小的因素。环境和眼光,非常重要。
局外人,变形记,第六病室,岂立马扎罗的雪,项链,雨后,伊豆的舞女,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
等等等等这些名篇之所以为成名篇,绝不是因为技术本身,是因为作者看到了我们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作家的根本。
比如加缪的《来客》非常简单一个故事,东方人如果不借助解读是很难明白其主旨的。
那你能说人家写的不好?不是不好,是人家的好,你没看出来。

绕了一大圈,我想说的是,余华作品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
我们不是余华,更没有处在他创作时的时代,无法体会他的创作背景和心理,以及他能看到的世界。
我转载此文,并非借此批评余华的作品多么不好,至少我没资格评论专业作家的作品。

评论是件非常主观的事情。
同样一部名作,A可以吹得它青史留名,B就可以贬得一文不值,因为角度不同,或背后的立场不同。
虽如此,我们仍然说,在那种环境之下,余华创作的作品,仍然闪耀着特有的光芒。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9-7 14:58 |只看该作者
我对余华并不有记忆。
其实都是阅读兴趣不一样。
我觉得鸟人写的特别好,可有人就觉得鸟人一般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9-7 16:22 |只看该作者
芳源 发表于 2025-9-7 12:26
看到高兄也来评论,感觉很好。
我今天有空,难得,我说两句关于小说评论和创作。
完全是自我心得,不代 ...

中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