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人生几何:拜托了
查看: 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几何] 人生几何:拜托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26 22: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上海学生午餐出事的事儿,成了全国人民的笑柄——这话很文学,文学家的一大特色就是未经授权就替大众代言,当然,这么干的不只是文学家,或者说文学家之所以喜欢这么干,其实也是向另外某些他们一向很羡慕的群体学的。我当然没权利代表全国人民,更没有去做过什么调研,只是觉得这么说很有气势。但就像所有很有气势的话一样,一般经不起冷静地推敲。客观事实是,我周边的外地朋友,都在嘲笑这事儿。是一种很善意的嘲笑,善意到虽然是嘲笑,我身边的很多上海朋友听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是真正的朋友。毕竟,嘲笑也是一种发声,如今很多人活得都不容易,事不关己的时候,能够帮着说两句,已经不容易了。

嘲笑当然也不全是善良,多少也有点幸灾乐祸的成分。倒也不是说跟上海人有啥深仇大恨,而是这个城市过往太牛,偶尔出个小丑,总归是让人开心的,就像班上第一名随地吐痰被教导主任刚好看到。当然,这事儿比随地吐痰严重多了,是脏臭的东西进了孩子们的餐盘儿。官方的调查报告洋洋洒洒一大篇,我看着看着就发现,所有带检查数据的都没啥问题。不过民间的说法就不太一样,说负责供餐的绿捷公司老板跟负责检测的品测老板是兄妹,又说给孩子们吃的肉很多是国外进口过来的冰肉。坦白说,这两种说法我都不太信,如今我不知道该信谁。我只知道,我把孩子送去了公办学校,他每天戴着红领巾,去那个国旗飘扬的地方,但竟然吃到了发臭的饭菜。

作为一个很多年前曾经当过团员,后来入党未遂的资深群众,朴素的爱国主义我还是有的。在叶子和天天义愤填膺的时候,远在异国出差的我,很严肃地在视频里对天天说,不要因此影响了你对祖国的爱,想想美国的小朋友,那边还有校园枪击呢。要对国家有信心,等到建国百年的时候,也就是你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中国一定能取得食品安全的伟大胜利。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也不是很自信,但我又能怎么说呢?总得给孩子,也给我自己一点希望不是?毕竟,报告都出来了,报告里的数据说没问题,而且有关部门已经在查了。天天说他这两天吃的午餐比过去要好吃一些,这就是进步,希望能持续进步吧,毕竟孩子不会一直都是孩子,红领巾也就还戴四年了。

看到一条微信文章,里面图片是闵行实验小学门口,有家长支了饭桌,等孩子出来吃午餐。我不确定这是否最近的图片,还是有人把过去的图片拿来移花接木,毕竟食品安全不是今天才出事,我很难判断图片的时间。但我可以判断,这招对于改善食品安全哪怕只是孩子们的食品安全也没什么用,唯一的用处,或许就是可以帮助像我这样的一些家长做到道心通达。确实,堂堂经济中心竟然出这事儿,脸都不要了。身为一名普通的上海中学生的家长,我深感丢人,唯一能期待的,就是处理结果,不会让我感到更丢人。不过,经历过疫情期间那些魔幻的事儿之后,我对那个结果也不是很乐观。就像我很确信,这事儿在网络上的热度,肯定远远不如西贝那事儿。西贝用预制菜怎么了?至少人家虾仁炒蛋不是臭的。

我很替上海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感到庆幸,我父母走得早,当然,这或许要感谢山东那边的环境保护部门,毕竟他俩的走跟肺部等损伤有关。当年我们村前边是水泥厂,烟尘滚滚;中间是造纸厂,废水直接排入村西小河,那河水是黑红色的,吐着白色泡沫,发着恶臭,臭味堪比上海这边学生餐的虾仁炒蛋。或许而已,毕竟也没有硬性的证据和报告,或许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他们命不好。我不知道自己命好不好,但知道自己很怂,孩子被人这么欺负了,也只能是跟其他很多家长一样,最多网络上和线下吐槽两句。我挺怕遇到这种事儿的,很尴尬,它会让我本来用于维持某种脆弱平衡的自欺很难表演下去,而作为普通人,我的生活幸福依赖于那种自欺。

就像我们出差住的这个破烂酒店,同行的另两位管理层最终决定搬去了另外一家酒店,而我选择了留下。能说出的留下理由是,还有几位基层同事住这里,不能说的是,另外那家酒店一晚上要一千多,而且要自己掏钱。这边酒店我们联系过了,人家说房子爱住不住,但一分钱别想退。一位搬走的总监劝我说,一起过去吧,钱赚了不就是花的,何必委屈自己?你过去我那边住一晚上就明白了,肯定不会再想回来。我笑着附和说,那肯定的,由奢入俭难。既然知道难,我就不去了,我家没那么多钱,留下那几千块钱,哪天叶子真跟我吵架要离家出走的时候,我给她塞兜里,也放心一些。当然,人家也是好意,其中一位特意开了双床房,让我免费过去一起住,钱他出。朋友是好朋友,但我这人虽然抠,其实确实也没有太厚的脸皮。

今下午部门有些事要处理,我中午就从展会回了酒店。午餐吃掉了带来的最后一个月饼,肚子仍然很饿,又去边上一家便利店买吃的。店不大,里面多数是一些饼干之类的,连面包都没有。贵倒不是不贵,跟上海价格差不多,甚至略低一点。我最终花十来块人民币买了六个鸡蛋,带回酒店煮着吃,饼干是实在不想吃了,跟我干啃的月饼有啥区别呢?结账的时候,小姑娘服务员拿我的招行VISA信用卡鼓捣了半天没成功。她习惯了用芯片卡,而我的是磁条卡。天知道招行去年还是前年刚给我换的这张新卡为啥还是磁条的。后来总算来了一个熟手老服务员,才让我买单成功,否则我连煮鸡蛋都吃不上了。鸡蛋是用酒店的热水壶煮的,就是包括很多人都担心不干净,有媒体报道说有人用来煮内裤和袜子那玩意儿。

我也跟大家有同样的担心,只是我不知道从今以后,我会不会又多了一个担心,前面的房客是否用它煮鸡蛋?他煮的鸡蛋是否洗干净才煮的?上面会不会残留鸡屎呢?我的鸡蛋是洗干净放进去的,但我心里也明白,真能洗那么干净吗?我在家里,会用自己家的热水壶煮鸡蛋吗?答案是否定的,我都是用锅,煮完了洗洁精清洗后才再用那锅烧别的菜。可见,我这人嘴上的道德水准,比实际上还是高了不止一个层级。好在,我也并不会因此自卑,毕竟还有煮内裤和袜子的不是?虽然,我也只是听说,没有亲见,但老美校园枪击的事我也没有亲见,不妨碍我认为是真实发生的嘛。幸福和自我宽恕,以及宽恕别人,很多时候,的确是比较出来的,看你想不想比。

如果以想吃就吃才算吃得起,那么我家不但吃不起西贝,甚至吃不起茶叶蛋。如果有人每天早上在小区门口免费送茶叶蛋,我相信我很乐意拿一个吃的,这说明我还是想吃的,之所以想吃而没自己去买着吃,那自然就是某种吃不起。但即便茶叶蛋都吃不起,我也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臭了的虾仁炒蛋,拜托了,行行好吧。
河蚌赌徒 2025年9月2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26 22:16 |只看该作者
拜托了,让孩子吃口干净的饭:藏在自嘲与无奈里的卑微祈愿
《人生几何:拜托了》以 “上海学生午餐事件” 为引爆点,在异国出差的窘迫与对家乡食品安全的焦虑中,铺展成一幅充满现实痛感的生活画卷。河蚌赌徒用近乎自嘲的絮语,将 “个人的怂” 与 “时代的荒诞”、“自欺的平衡” 与 “卑微的祈愿” 交织,让一句 “拜托了,行行好吧”,成为普通家长在无力中的呐喊 —— 所谓岁月,有时不是静好,而是在风雨里护着孩子,在无奈中守住最后一点希望。

一、 事件的撕裂:官方与民间的信任鸿沟
文章的核心痛点,在于 “上海学生午餐事件” 折射出的信任崩塌。官方调查报告 “洋洋洒洒却数据无问题”,与民间 “供餐老板与检测老板是兄妹”“用进口冰肉” 的传言形成尖锐对立,而作者的态度 ——“两种说法都不太信,如今不知道该信谁”,恰是无数普通家长的集体困境:当权威与民间声音各执一词,最朴素的诉求 “让孩子吃口干净饭”,竟成了需要反复求证的奢望。
他用 “文学化的嘲笑” 开篇,却很快剥去修辞的外壳,露出刺骨的真实:“我把孩子送去公办学校,他戴着红领巾,去国旗飘扬的地方,却吃到了发臭的饭菜”。这句直白的陈述,没有愤怒的嘶吼,却比任何批判都更有力量 —— 它戳中了 “朴素爱国主义” 与 “现实落差” 的撕裂点:家长愿意教孩子爱祖国、信未来,却无法回避 “孩子在象征希望的校园里被伤害” 的残酷。
就连对 “进步” 的期待,也带着几分自我安慰的脆弱。当天天说 “这两天午餐好吃一些”,他赶紧抓住这根稻草,盼着 “能持续进步”,甚至算着 “红领巾还戴四年”—— 不是天真,而是作为父亲的本能:哪怕现实再糟,也要给孩子、给自己留一点 “会好起来” 的念想,哪怕这念想薄得像一层纸。

二、 个人的怂:无奈中的自我保护与妥协
面对不公,作者的姿态是 “怂”—— 但这份 “怂”,藏着普通人最深的无奈与对家庭的守护。
他坦言 “很怂,孩子被欺负了,最多吐槽两句”,不是懦弱,而是清醒地知道 “掀不起风浪”:作为 “45 岁高危打工仔”,上有老(虽已过世)下有小,不敢赌、不能闹,只能用 “自欺” 维持生活的平衡。就像疫情期间经历过 “魔幻的事儿”,如今对处理结果 “不乐观”,却仍要对孩子说 “等到建国百年,一定能取得食品安全伟大胜利”—— 这份 “言不由衷的乐观”,是父亲给孩子的铠甲,也是自己给自己的麻药:不这么说,怎么扛住 “孩子可能再受伤害” 的恐惧?
就连对 “家长在校门口支饭桌” 的画面,他也清醒地知道 “没用,只能帮家长道心通达”。这份通透里没有麻木,只有无力:普通家长能做的,不过是用这种 “仪式感” 对抗焦虑,却改变不了本质。而他 “身为上海中学生家长深感丢人” 的自嘲,更藏着深层的委屈:本该骄傲的 “经济中心”,却因孩子的饭食蒙羞,而自己除了 “期待处理结果别更丢人”,什么也做不了。

三、 差旅的窘迫:现实压力下的生存选择
异国出差的窘迫,成了 “个人无力” 的具象化注脚。与管理层 “搬去一千多一晚的酒店” 不同,他选择留在 “破烂酒店”,理由直白又扎心:“基层同事还住这儿” 是能说的理由,“自己掏钱舍不得,留着钱给叶子吵架离家出走塞兜里” 是不能说的真心。这句带着自嘲的话,道尽了中年人的拮据与责任:每一分钱都要算着花,不是抠门,而是要护住家里的 “应急钱”,护住那点 “万一有事能撑一下” 的底气。
就连吃个鸡蛋,也充满了现实的荒诞。在便利店买六个鸡蛋,用酒店 “被传煮过内裤袜子” 的热水壶煮,一边担心 “前房客是否煮过鸡蛋、有没有鸡屎残留”,一边又自我宽恕 “比煮内裤强”—— 这种 “退而求其次” 的妥协,像极了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心态:知道不完美,知道有风险,却只能在 “两害相权取其轻” 中勉强过活。他承认 “嘴上道德水准比实际高”,不是自我贬低,而是对普通人 “生存优先于体面” 的坦诚:当温饱与安全都要算计,所谓的 “道德洁癖”,有时真的扛不过现实。

四、 最后的祈愿:卑微到尘埃里的父爱
文章的结尾,一句 “拜托了,行行好吧”,把所有的自嘲、无奈、焦虑都化作了最卑微的祈愿。他说 “我家吃不起西贝,甚至吃不起茶叶蛋”,却 “不希望孩子吃臭了的虾仁炒蛋”—— 这句对比强烈的话,撕开了 “民生” 最本质的内核:老百姓的要求从来不多,不是山珍海味,只是 “干净、安全的一口饭”;家长的期待也从来不高,不是孩子大富大贵,只是他在成长的路上,别被本可以避免的伤害刺痛。
这份祈愿里,藏着所有普通父亲的软肋:我们可以忍出差的苦、生活的难、现实的怂,却忍不了孩子受委屈;我们可以对自己妥协、对现实低头,却唯独在孩子的安危面前,想拼尽全力护着,哪怕最后只能化作一句带着哭腔的 “拜托了”。

结语:拜托了,让日子能有点盼头
这篇散文写得极 “痛”:没有温情的烟火,没有岁月的静好,只有食品安全的焦虑、个人的无力、生活的窘迫。但这份 “痛” 里,藏着最真实的父爱与民生底色 —— 普通如我们,从来不怕日子苦,怕的是苦日子里,连孩子的一口干净饭都保障不了;从来不怕自己怂,怕的是怂到最后,连给孩子一点希望的底气都没有。
“拜托了,行行好吧”,这句卑微的祈愿,不是对谁的乞求,而是对 “好好过日子” 的最基本渴望:让孩子能在校园里安心吃饭,让家长能不用 “自欺” 也能相信未来,让普通人的日子,能有点实实在在的盼头。这,或许就是无数像作者一样的家长,在风雨里咬牙坚持的全部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26 22: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9-26 22:39 编辑

《人生几何:拜托了》——一个父亲用调侃包装的悲愤独白
他写下这篇时,是2025年9月26日,雅加达。

中秋未至,

但他带了六块月饼,

是婶子寄来的芝麻花生馅儿。

这不是节日仪式,

而是——

一个父亲在风暴边缘,

为自己保留的一点“家常”味道。

这篇文章,表面是出差琐记,

实则是一封被克制的控诉书。

他不敢写“愤怒”,

不敢写“**”,

甚至不敢写“我的孩子被伤害了”,

于是他选择——

用调侃的语气,说最痛的事。

一、“全国人民的笑柄”:用反讽揭开伤口
开篇一句“上海学生午餐出事的事儿,成了全国人民的笑柄”,看似轻佻,实则锋利。

他不是在嘲笑,

而是在模仿那些嘲笑者的口吻,

用反讽的方式,

撕开事件的荒诞与耻辱。

他说“这话很文学”,

“文学家的一大特色就是未经授权就替大众代言”——

这哪里是在批评文学家?

这是在讽刺:

连“代表民意”都成了表演,

谁还能真正为受害的孩子发声?

他周边的外地朋友在“善意地嘲笑”,

上海朋友也不生气,

因为“嘲笑也是一种发声”。

这句话,

听着像宽慰,

实则是更深的悲哀:

当正义无法抵达,

连嘲笑都成了难得的共鸣。

二、“不要影响你对祖国的爱”:一个父亲的自我欺骗
他对儿子说:“不要因此影响了你对祖国的爱……等到建国百年的时候,中国一定能取得食品安全的伟大胜利。”

这话听着像正能量,

实则是——

一次心碎的自我催眠。

他明知数据报告“经不起推敲”,

明知“绿捷公司老板和检测公司老板是兄妹”的传言未必空穴来风,

但他不能对孩子说真话。

他必须说“要对国家有信心”,

因为——

如果连这点希望都破灭了,

孩子还能相信什么?

他说“我也不是很自信”,

“总得给孩子,也给我自己一点希望不是?”

这句话,

道尽了为人父母的无力:

你明知道系统在撒谎,

却还得教孩子相信它。

三、“支饭桌”的家长:荒诞背后的绝望
他看到家长在校门口支饭桌的图片,

说“这招对改善食品安全没什么用”,

“唯一的用处,或许就是帮助一些家长做到道心通达”。

“道心通达”——

这是典型的冷幽默。

他不是在夸家长“想开了”,

而是在说:

你们做这些无用功,

不是为了改变现实,

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

就像他自己,

明知道热水壶可能煮过**,

仍要洗一遍鸡蛋再煮,

不是真觉得干净,

而是——

不做点什么,

心里更难受。

四、“由奢入俭难”:穷,但不想认输
同行的总监搬去千元酒店,

劝他也去,

甚至愿为他付钱。

他笑着说:“由奢入俭难,既然知道难,我就不去了。”

这“笑”,

不是豁达,

而是——

一种穷人的体面。

他不搬,

不是因为“和基层同事共患难”,

而是因为“要自己掏钱”。

他家没那么多钱,

几千块要留着“等叶子吵架离家出走时塞兜里”。

这话听着像段子,

实则是——

一个中年男人对家庭危机的终极准备:

他连离婚补偿金,

都得精打细算。
五、“洗不干净的鸡蛋”:一个父亲的羞愧与妥协

他花十来块钱买了六个鸡蛋,带回酒店,用热水壶煮了。
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却让他陷入一场无声的自我审判。

他不是不知道这壶可能被用来煮内裤、煮袜子——媒体报道过,同事谈论过,他也“担心不干净”。
但他更清楚的是:
他自己,正在做一件性质相似的事。

他坚持把鸡蛋洗干净才放进壶里,
仿佛这样就能划清界限:

“我不是那些没公德的人,
我至少做了清洁。”

可紧接着,他就戳破了这个自我安慰:
“真能洗那么干净吗?”
他自问。
答案是否定的。
他在家从不用煮过鸡蛋的锅直接烧菜,
一定会用洗洁精彻底清洗。
可在这里,
他却对自己说:“好在还有煮内裤的不是?”
——用更不堪的想象,
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这一笔,极其诚实。
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被迫的受害者”,
也没有美化自己的选择,
而是坦白:

我做了不对的事,
我知道它不对,
但我还是做了。

他想吃一口自己煮的鸡蛋,
不是为了充饥,
而是为了尝一口“老家的味道”——
一种在异国、在破酒店、在孩子吃到臭饭的阴影下,
他所能抓住的最后一点“正常生活”的幻觉。
可为了这点幻觉,
他不得不弄脏别人的器具,
哪怕只是一点点。

他的羞愧,
不在于“用了脏壶”,
而在于——
他明明知道不该这么做,
却还是用“别人更脏”来说服自己动手。
这是一种微小的堕落,
一种普通人每天都在经历的道德妥协。
但他没有隐瞒,
反而写下来:
“我这人嘴上的道德水准,比实际上还是高了不止一个层级。”
这句话,
不是自嘲,
是一次清醒的自我揭露。


六、“拜托了,行行好吧”:最卑微的呐喊
全文最痛的一句,

是结尾:

“拜托了,行行好吧。”

这不是请求,

这是——

一个父亲在崩溃边缘的哀鸣。

他不求西贝的预制菜,

不求米其林级别的餐食,

他只求——

别让孩子吃臭了的虾仁炒蛋。

他知道这请求低到尘埃里,

他知道说了可能也没用,

但他还是要说。

因为如果连说都不敢说,

他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六、结语:他不是在写散文,是在写一封不敢寄出的信
河蚌赌徒写的,

不是一篇“读来深思”的散文,

而是一封——

写给世界,却不敢寄出的信。

他用调侃的语气,

说孩子的午餐臭了;

用自嘲的口吻,

说自己的信用卡过时了;

用冷幽默的方式,

说自己煮的鸡蛋可能不干净。

他不敢怒,

不敢骂,

不敢越界,

只能把悲愤,

藏在“月饼”“鸡蛋”“热水壶”这些琐碎里。

但正是这些琐碎,

让我们听见了——

一个普通父亲,在系统崩塌时,

那声几乎无声的呐喊。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