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送别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10-2 09: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杨柳碧条闲垂地,杨花漫舞上天际。
折尽柳条看尽花,却问伊人归不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10-2 09: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原文。
送别诗
佚名〔隋代〕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10-2 09:2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译文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10-2 09:2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杨花漫天。诗人用比兴手法,借垂柳喻自己,指杨花为对方。诗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怀念和怨恚之深切。首句写青青的柳条低垂于地,俨似埋头沉思的妇女,其意象是何等柔顺,次句写濛濛的杨花飘飞于天,俨似久游不归的丈夫,其意象是何等轻狂。此二句,当是追溯春天的情况。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的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的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昧,自不寻常。

  这首诗的格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要求。其兴象,也跟唐人的作品接近。比照王昌龄所作《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可见这两首诗在兴象方面确有近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隋诗衰飒,很有点“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味道。诗中既没有盛唐诗人那般昂扬的气象,也缺少唐代女子那股大胆追求的热情。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10-2 09: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创作背景

 据崔琼《东虚记》说:“此诗作于大业(605-618)末年。实指炀帝巡游无度,缙绅瘁况已甚,下逮闭阎,而佞人、曲士,播弄威福,欺君上以取荣贵。上二句尽之。又谓民财穷窘,至是方有《五子之歌》之忧,而望其返国也。”此说未必确实。即使曾有过此类情事,也应该是此诗流播于前,其后始被缙绅们穿凿附会地引用,以寄托他们对飘摇欲坠的杨广政权的眷恋而已。若就诗论诗,这无疑是一首女怀男之诗。诗的题目“送别”,恐也是后人所加,它和崔琼《东虚记》所说本事,都不足凭信。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10-2 09: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10-2 09: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歡迎赏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10-2 10:14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句改为:又见小船彼岸回。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10-2 10: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好诗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10-2 12:5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河海森林 发表于 2025-10-2 10:58
好诗

歡迎河海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10-2 12: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梁发财 发表于 2025-10-2 10:14
最后一句改为:又见小船彼岸回。

哈哈
蛮有兴致哦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10-2 13:34 |只看该作者
服务器抽得厉害,好在上网不用时长。  你是把原文给碎了。原文这样改,或许能看懂: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回望小船彼岸回。

又是一种心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