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添香 《在虚构中寻找真我》
查看: 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虚构中寻找真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10-3 00: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deepseek

小说家的创作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谱系,远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它交织着个人的内在驱动与外在的社会诉求,仿佛一场在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漫长对话。

以下是小说家为何写作的几种核心社会心理动因:

1. 构建秩序的造物者冲动
在混沌的现实面前,小说家内心深处有一种“造物主情结”。他们通过写作,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构建一个有序的、逻辑自洽的平行宇宙。

心理补偿:现实中的无力感,可以在笔下得到补偿。他们可以主宰角色的命运,安排因果报应,让善良获得颂扬,让罪恶得到审判,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一种对现实失控感的超越。

理解世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和梳理世界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人间百态、爱恨情仇装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内,等于为混乱的经验找到了一个解释的模型,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定。

2. 对抗遗忘与死亡的永恒渴求
小说家是时间的对抗者。他们有一种深沉的冲动,希望将易逝的生命、特定的时代或某种情感凝固下来,使其获得不朽的形式。

为时代立传:如同巴尔扎克立志做法国社会的“书记员”,许多小说家感到有责任记录下他所处时代的氛围、语言、生活方式与精神困境。这是对集体记忆的一种抢救。

实现“符号性永生”:通过作品,小说家的一部分自我得以超越其生物体的寿命而延续。曹雪芹肉体早已湮灭,但贾宝玉、林黛玉却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这种通过创造而对抗死亡的本能,是强大的创作驱动力。

3. 寻求共鸣与克服孤独的本能
写作是一种深刻的连接行为,源于人类最根本的孤独感。

“遥远的相似性”: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他感到一种与宇宙万物连接的“遥远的相似性”。小说家则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的“遥远的相似性”——即读者。一声“我也是这样想的”或“你写出了我的感受”,是对作者最大的慰藉,证明他/她并非孤岛。

建立精神社群:通过作品,小说家能够跨越时空,与无数陌生的灵魂建立深度的精神联结,形成一个以文本为媒介的、无形的知音共同体。

4. 探索与救赎自我的内在旅程
对许多小说家而言,写作是一场自我剖析与疗愈的仪式。

认识自己:他们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来探索自身人格中被压抑、被忽视的多个侧面。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作者不同自我碎片的外化与对话。

情感宣泄与救赎:写作是一个将内心积郁(痛苦、创伤、困惑、狂喜)对象化、形式化的过程。如同将毒素提炼成药剂,通过书写,强烈的情感得以安全地释放和升华,从而实现精神的疗愈与个人的救赎。

5. 介入现实与施加影响的社会性表达
小说家并非永远躲在象牙塔里,他们也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文以载道”的使命感:他们通过故事来提出社会问题、批判不公、描绘理想、启蒙思想。鲁迅弃医从文,正是认为文学能改变国民的精神。这是一种以笔为剑,试图影响和改造社会的权力意志。

提供审美的镜鉴:小说是一面安置在路边的镜子,让路过的人们(读者)从中照见自己和社会的样子。这种展示本身,就是一种温和而有力的介入。

6. 游戏与狂欢的纯粹乐趣
最后,不能忽视创作本身带来的最原始、最纯粹的快乐。

语言的狂欢:驾驭文字、玩弄叙事技巧、构建精巧的情节迷宫,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智力上的快感和审美享受,如同一个匠人享受其手艺的精进。

想象的自由:在虚构的疆域里,创作者享有无限的自由,可以打破一切现实规则,体验无数种别样的人生。这种“造物主”般的自由感,是其乐无穷的。

总结来说, 小说家的社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他/她既是造物的上帝,又是时代的书记;既是孤独的呼号者,又是心灵的疗愈师;既是社会的批判者,又是语言的游戏者。正是这些多层次、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心理动因,共同点燃了那团不息的创作之火,推动着人类叙事的长河奔流不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10-3 00:22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可以说,小说家确实是 “职业编瞎话者” ,但他们编造的,是一种旨在揭示更深层真实的 “合法的谎言”。

这其中的区别,关键在于目的和境界:

1. 普通的“编瞎话”:目的是为了“利己”

比如骗子,他们虚构事实是为了掩盖真相,从中牟利或逃避责任。其叙述是封闭的、自私的,最终指向一个具体的、利己的现实结果。

2. 小说家的“编瞎话”:目的是为了“通真”

他们虚构故事,是为了绕过琐碎现实的屏障,直抵人性与世界的核心真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历史只记录已发生的个别事实,而小说(诗)则能展现可能发生的普遍真理。

小说家的“瞎话”是如何炼成的?

它源于观察,而非凭空捏造:小说家是世相的收藏家。他们收集无数真实的碎片、人性的瞬间、时代的尘埃,然后将它们打碎、重组、淬炼,铸成一个看似全新却无比熟悉的世界。鲁迅笔下的人物,哪个不是从那个时代的众生相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它需要逻辑,而非胡言乱语:一个优秀的虚构世界,内部必须逻辑自洽。人物的行为要有其动机,情节的推进要符合其内在的因果。这种逻辑,是情感的邏輯、人性的邏輯,它比日常生活的偶然性更具必然性。

它追求共鸣,而非欺骗:最高明的“瞎话”,是能让读者在合上书后,感叹一声:“这写的就是我!”小说家编织的是一个关于他人的谎言,却触动了读者内心最真实的弦。他们通过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照见了自己真实的情感、欲望与困境。

所以,与其说小说家是“编瞎话的能手”,不如说他们是:

人性的“炼金术士”:他们将铅块般的日常经验,炼成黄金般的人性寓言。

真理的“偷渡客”:他们无法直接宣讲真理(那会变成枯燥的论文),于是便将真理精心包裹在故事的糖衣里,让我们在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服下,滋养我们的灵魂。

“合法”的造物主:他们在纸上享有上帝般的特权,创造一个世界并为其设定规则。但这个特权的前提是,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创造物保持绝对的诚实和虔诚。

结论:

下次当您读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时,可以会心一笑:没错,这全是作者“编的瞎话”。但正因为这“瞎话”编得如此真诚、如此深刻、如此合乎我们内心的逻辑,它才得以超越谎言本身,成为我们理解自身、洞察世界的一面神奇的魔镜。

小说家的伟大,不在于他们讲述了真实的事件,而在于他们为真实的情感与人性,找到了最完美的虚构容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10-3 00: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10-3 00:27 编辑


谎言:暗处的毒药

谎言,是心怀鬼胎的武器,其本质在于破坏真实。它的动机根植于利己与损人的私欲,旨在通过隐瞒真相、逃避责任、获取不当利益或操纵他人信念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谎言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恐惧与精密算计占据的心,它害怕真相暴露的后果,因而精心编织骗局。

谎言与真实的关系是敌对且取代性的。它主动攻击、扭曲客观事实,企图用一个精心炮制的虚假版本来替代真相,并要求听众信以为真。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沟通应基于诚实"这一基本的社会契约。一旦谎言被识破,它带来的必然是信任的崩塌、关系的破裂和社会诚信的侵蚀。

恰如假币制造者,谎言者精心伪造着思想的"货币",企图让其流通于人际交往的市场,最终破坏的是整个社会赖以运行的信任体系。

瞎话:明处的艺术

相比之下,瞎话则是心无所恃的工具,其目的在于构筑另一种真实。它的动机源于创造与连接的渴望,通过营造氛围、讲述故事、激发想象或进行社交游戏,为生活增添趣味与美感。在瞎话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幽默感的挥洒和想象力的飞扬。

瞎话与真实的关系是平行且共存的。它并不谋求取代客观真实,而是在其旁开辟一个双方心照不宣的"游戏空间"——一个基于共识的"虚构契约"。所有参与者都默认进入这个约定,知道或感觉到所言非真,却自愿沉浸其中享受这个过程。

成功的瞎话(比如一个好故事)能够带来愉悦、启发思考、加深情感纽带。如同魔术师的表演,他当着你的面"变走"硬币,但双方都清楚这是在技巧和默契基础上的艺术展示。观众享受的是幻觉带来的惊奇与美感,而不会在表演结束后指控表演者是骗子。

真与伪的边界

因此,当我们说小说家是"编瞎话的能手"时,这实际上是对他们艺术创造力的最高赞美——赞美他们在"虚构契约"的框架内,运用想象力构建迷人平行世界的卓越能力。

谎言是毒药,在暗处侵蚀着社会信任的根基;而瞎话,在其最美好的形式上,是在明处展开的翅膀,让生活变得更有滋味,让思想得以自由飞翔。二者的本质区别,从来不在话语本身的真伪,而在于说话者那颗心——是藏在暗处,还是亮在明处;是出于私欲,还是为了创造。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10-3 09: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好帖,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