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10-9 13:00 编辑
老酒讨论“无为而治”的“为”字,说,《道德经》版本诸多,每每读及“无为而治”总觉拗口难懂,翻阅资料个人见解为:黄钟大吕之声,多为劝诫当权者之言,不会仅仅进行“不作为进行治理”,应是“治理国家,尽量避免战役之事”。
还有条文可参考:譬如,《王风·兔爰》云:“……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郑笺》:“为,谓军役之事也。”
渣兄意有所指回帖:人不要脸,百事可为。这个“为”貌似范围更大。
平日确乎没细究这个词。而今去想,它首先是个偏正短语,也即:关键词还是“治”。故而,“为”或“无为”便仅仅是策略或者手段,用于限制、说明、补充中心词“治”的。如此,渣兄“为”的字面意思(深层次不予探讨)大抵能推翻了?不是做或不做的话题,而是怎么做的走向——简而言之:怎么“治”。
如老酒所说,既然是讨论“治”,自然是上位者的角度,故而可以看作“劝诫当权者之言”。
说来好笑,我在查阅这则“无为而治”时,度娘竟提供了两个出处:
其一,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其二,“无为而治”由春秋末期老子提出,背景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
我无意考究来源真相,单说这两个出处的相似性吧:
《论语·卫灵公》的核心思想,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德教化民众;而道家理论则强调“道法自然,不妄加干预”。舜作为“无为而治”的正面例证,而春秋时期统治者过多干预导致社会剧烈动荡则是反面例证。
可见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就“治”和“怎么治”的问题,其观点本质是一致的。
首先,既然要“治”,肯定不是“不作为”,这一点老酒有点含糊其辞甚至算两面讨好了。其次,是不是如老酒所说“尽量避免战役之事”呢?也许有的吧,毕竟战争这玩意儿,当真是坑苦民众的;但,应该不仅限于此,毕竟“治”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战役”仅仅是其中之一。
联系道家之“道法自然”来想,大抵是批判“有为”之弊,而倡导按社会的发展规律来采取“治”的新模式——也即:看似“无为”,实则是“顺势而为”。
什么叫顺势而为呢?大白话就是:类似生物的天生地养自然而然,人类社会也有自身的运行机制,管理层应当尊重既定规则、规律,不“乱作为”,“骚操作”,就能减少内耗,达成最大范围的蓬勃发展。
故而,“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管理层尊重客观规律,摒弃主观强权干预,以智慧创设和谐的社会秩序,让民众得以各尽所能,社会得以长足进步。
《道德经》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足见“无为”恰是至高境界的“为”,它的终极目的,还是:“治”。回到标题最初,妥妥的偏正短语啊!
|